何人在此
发现现在有些年轻人,看书,看剧,看很多东西,听很多东西。日常表述观点惯用:某某说过,我特别赞同/喜欢某某在哪哪说的什么。遇到事自己没主意时,不先思考下,首先想到的就是去问周边同龄的朋友,或者去网上搜索,然后筛选些自己看着舒服的答案直接拿过来用。这些好像没什么不对。然而自始至终都没有太多的自我思考,大多是嗟来之食。
人生来就是一张白纸。就中青少而言白纸又分为多种。
一种,就是开头说的这种。在感觉到自己的空白后,在慌张下开始”学习“,这确实是好事,然而吃相太不讲究,遇到的各种观点,只要看着舒服的,拿来就吃,饥不择食,快速的填充自己的世界观。找到自己觉得不错的观点就狼吞虎咽,收藏起来。到头来,说起什么话题,遇到什么问题,确能迅速从藏品中拿出来一个观点回应,来作为行为的指引,实则是别人的观点。而这些观点一般都是供大众消费用的,类鸡汤文。看似很有见地,但却是真真儿的是受人操控,活在大流中的傀儡。这种人我称之为会吸星大法的,大家都知道,在所有武侠小说中,吸星大法都是极为厉害的武功,能让人快速“变强”,却是一门邪门功夫,正派君子不沾。而这种轻而易举就能变强的功夫,确实让大部分人难以抵挡,这也是当前的主流功法。
这就像是一个人只知道苹果是吃的,但不知道长什么样子,这时遇到另一个人给他吃了口草莓,并说这是苹果,尝着草莓又甜又软的挺好吃,那他就觉得这是苹果了。因为这确实是吃的,而且挺好吃,就不用再去费劲确认他是不是了。当有人给他真正的苹果时,咬了一口发现没有草莓好吃,他大概率会说这不是苹果,草莓才是苹果。人们更愿意接收自己觉的舒服的观点,而不是去探究自己真正的看法,这毕竟是件费脑的事,而且时长伴随着自我颠覆的痛苦。
一种,知其白而任其白,属于心大无脑的。这种就不细说。
一种,白而不自知。这个也好理解。
一种,称之“半白”。这种人,遇到一个问题,抛给他一个话题,很可能一时半会说不出所以然,需要思考的时间。比起第一种能快速读取丰富档案库的人会显得比较虚。但是会仔细思考自身想法,中途或引经论据,最终得出经过“捯饬”的观点。过程虽然有些费脑辛苦,废了些时间,少了些潇洒,确是自身主观意识为主,即便与主流观念相悖,却也真实可贵。
至于那些被大众尊为上等人,为大众提供主流观点的这些人。也是从半白走过来的,属于高等半白。但却被很多人尊为真主一样,一副你说啥就是啥,恨不得把这些人的脑子复印一份过来,这样自己就圆满了。
现在好多的综艺节目,为了收视率,多弄着些吸引年轻人眼球的话题。然后各位"大咖"各抒己见,这些观点大多是些个人的生活经验和鸡汤掺杂的产物,再加点大众心理学作为佐料,乍听起来都是洗涤心灵的好道理,对于嗷嗷待哺的年青一代,简直是天赐良品。然而既然是综艺,就是以逗乐为主,如果从其中汲取一点点有用的观点并转化为自己的观点,就已然是极好的。可是很多年轻人,把这些节目当做学习课堂,把这些娱乐性质的产物一股脑的直接咽下去吸收。同时表现出吃饱后的满足感。实在是…现在的社会确实让年轻人很焦虑,很躁动,但把脑子交出去却是不明智的。
想起《超人:钢铁之躯》中的场景,佐德江军一意孤行,想用宝典来批量造人,孩子的出生由宝典统一生产,就像基因编码一样造出更强的孩子,而超人作为氪星第一个自然生产的孩子,开启了全新剧情…在这个信息爆炸,各种观点满天飞的时代,这些狂吸不止的年轻人,何尝不是思想层面的被基因编码呢,通过左拼右凑构建出来一个世界观,然后在此指引下快乐不自知的生活着,这跟氪星造出来的没有特色的孩子有啥区别。
而这些东西还会传染的,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。这些身具吸星大法的人在一起,我在别地儿吸一点,再传给你,双方都会很满足。一个是“知识”的传播者,获得成就感,一个是“知识”的获得者,获得者一般伴随着满足感,所谓知识就是力量。简直比二手烟还上瘾,你一口我一口,大家都是好朋友。
相比这种思想混搭的人,看上去头头是道的人,我更愿意接触半白,甚至空白的人。就像中午没吃饭很饿,但宁愿喝一口清面汤,也不会吃被汪星人啃过的肉包子。
跟身兼吸星大法的这种人简单相处并无大碍,一旦交集变深就会初现端倪,就会发现他们坚定拥护别人塞过来的观点,并坚信不疑。他们的世界观、爱情观、价值观等等,竟然大多来自一些素未谋面的大龄作者、大V,或娱乐节目,或是同龄的好友,更或者是微博的狗血话题…很少有自己的观念在其中。
年纪轻轻的他们,拿着要么是那些比自己年长几十岁的”知名人士“,要么是同龄旁人的观点,并在这些观点的指引下,来度过自己美好的青春。并为年纪轻轻就取得真经而庆幸。实在让人扼腕叹息。生命在于尝试,在于探索,这些尝试的过程或许伴随着痛苦,但却是人生之美。如果自己不去探索,只是按旁人的指引活着,乐趣何在?如果一出生就让你知晓各种精辟的为人处世道理,那走这一遭的乐趣何在?小孩子缺少思考能力,所以常被一股脑的灌输很多东西。但是人年之后,还被一股脑的灌,这就不应该了。这也是中国式教育,从小不引导孩子主动思考,而是被动接受的方式有一定关系。
网络上现在很多的”教育课“,喜马拉雅、知乎live等等这些平台上(我不是广告君…),大量的提高情商系列,教做人系列课程,有很多看似很有名气(原谅我读书少没听过)的教授大V的爆款课程。带着期待和好奇的心情,我买了一部分,硬着头皮听完了大部分课程,最终得到的结论就是,这些课程几乎都是非常主观的东西,很少有客观的分析在。其实就是这些人对自己的做人做事方式美颜后的分享,作为参考,这自然是没问题的。但却常冠名以”必听的“,”经典的“的精品课程,受到很多青年人的追捧,把这些东西牢记在心作为自己的处事原则。如果这些讲主得知,很多人在按照自己的指引活着,估计会很有成就感吧。其实这些平台上有很多历史、经济、文学等等方面正儿八经的好课程,但相比学会做一个高情商、会说话的人,这些课显然吸引力不足。
读书是好事,信息量充沛也是好事,但在读主观性太强的书,或者在看、听类似的节目时,一定要谨慎这些教做人的东西。所谓读书启迪智慧,启迪只是是启发,是引子,是开头的工作,后续的主要工作需要自己完成。而不是觉得舒服就拿来用了。不要总按照别人看似正确的指引活着,考虑下真实的自我。
论还在成长中的青少年们,如何在这股国产泥石流中保持些许清醒🌚